别让汗水白流!讼状元助力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

  • 999+
  • 2025-04-01
  • 讼状元法律咨询

李荣平.jpg


李长河(化名),一个来自山西临县的农民工,一年到头都在工地上奔波。他吃得了苦,受得了累,只求能挣点辛苦钱,供孩子上学,给家里添点粮油。2021年,他听熟人介绍,说交口县迎宾街有个二次结构的工程正在找人干活,包工头赵德全(化名)正急着找人上工。

赵德全(化名)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包工,一双眼睛精明得像算盘珠子,见人总是笑眯眯的,嘴里哄着“兄弟、兄弟”叫得亲热。李长河想着,干四个月的活儿,虽说累点,但赵德全是个在行里混了几十年的老手,工钱应该不会拖欠。

于是,李长河二话不说,带着几个老乡就上了工地,日复一日地砌砖、抹灰、绑钢筋。到了年底,工程收尾,工友们陆续拿到了工钱,准备回家过年。然而,李长河却被赵德全拦住了:“兄弟,你的工钱先缓一缓,甲方那边的结算还没下来,等他们把款打过来,我立马给你补上。”

这话李长河信了,毕竟做工程的,都知道资金流转的道理。他回了家,等着电话响起,等着赵德全兑现承诺。然而,一天、两天、一个月、两个月……赵德全的电话开始变得时通时不通,微信消息更是杳无音信。

李长河慌了,八千六百块钱,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,可这是他四个月的血汗钱!他开始拨打赵德全的电话,但每次要么关机,要么没人接。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……一年一年过去,他一次次催要,一次次失望。最后一次联系赵德全,已经是2025年2月27日了,那天电话终于打通,赵德全却只丢下一句话:“现在没钱,过段时间再说吧。”然后再次人间蒸发。

眼看着这笔钱彻底要不回来,李长河决定找法律援助。经朋友介绍,他联系上了讼状元的法务人员,把自己的遭遇详细说了一遍。

法务人员听完后,沉吟片刻,缓缓说道:“赵德全这种态度无非是两种情况,要么是不懂法,以为拖着不还就没事;要么是了解你,知道你不会动真格的,所以有恃无恐。”

李长河叹了口气:“我是真没办法了,给他打了多少次电话,嘴皮子都磨破了。”

法务人员点点头:“放心,我们会施压的。现在我们先给他发送一封律师函,这是正式的法律文书,带有公章,内容严肃,他一看就知道这次不是闹着玩的。”

当天,讼状元迅速起草了律师函,并以最快的方式送达给赵德全。

收到律师函后,赵德全的心态开始有了变化。之前,他一直觉得李长河只是个普通农民工,即便闹一闹,也不过是打电话催几句,顶多找村里干部说说情。但现在不同了,这可是带公章的正式法律文件,意味着事情已经闹大了。

他开始盘算着应对之策。他知道,如果被正式起诉,法院可能会查封他的账户,甚至会被列入失信名单,以后招工、接工程都会受到影响。更别说,一旦法院强制执行,他的财产随时可能被查封扣押。

赵德全有些慌了,但又不想立刻认输。他试图拖延,想着再观望几天。然而,就在他犹豫的这段时间,讼状元的第二波施压已经到来。

法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,确认了赵德全的实际经济状况,并向他传达了明确的信息:“如果不在限期内支付欠款,我们将正式立案起诉,法院介入后,你将面临法律责任,甚至可能影响你的未来营生。”

这番话直接击中了赵德全的痛点。他终于意识到,这次真的不能再拖了。

面对越来越大的法律压力,赵德全终于低下了头。他主动联系了李长河,语气已经完全变了:“老李啊,之前不是故意拖着不还,实在是手头紧……现在我想办法,赶紧把钱给你补上。”

李长河听得直冷笑:“手头紧?我等你四年了,四个月的工钱,拖了四年,这说得过去吗?”

赵德全不再争辩,而是赶忙筹措资金。没过几天,李长河收到了八千六百块钱的转账通知。

那一刻,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了。四年的等待,四年的无奈,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。而这一切,多亏了讼状元的专业介入,让他不再是孤军奋战,让法律真正成为了他的盾牌。

李长河的经历并非个例。现实中,仍有许多农民工因为法律意识薄弱,害怕麻烦,或是不知道如何维权,而忍气吞声,最终只能吃下被拖欠工资的苦果。但事实上,法律早已为他们撑起了保护伞。

讼状元的法务人员表示,面对欠薪问题,劳动者完全可以依靠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。从发律师函,到申请劳动仲裁,再到法院起诉,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。如果欠款人拒不履行判决,法院还可以强制执行,甚至列入失信黑名单,让其寸步难行。

如今,像李长河这样敢于运用法律手段讨薪的劳动者越来越多,而讼状元也一直在用专业的法律服务,为更多被欠薪的劳动者提供帮助。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利剑,而是触手可及的盾牌。只要敢于拿起这把盾牌,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不会被轻易侵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