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大婶的硬核维权:讼状元用法律手段撕碎老赖拖延话术
999+
2025-04-18
讼状元法律咨询
2019年初夏,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青林子林场,树影斑驳、鸟鸣清脆,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平静。可对55岁的陈婶来说,这个夏天注定不一样。
那时,青林子林场里正在修建一排新车库,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。陈婶本是林场的老职工,退了休后靠着在工地上做饭补贴家用。那天,她听邻居说林场那边来了一个外地的施工队,正缺个会做饭的后勤阿姨。陈婶家里男人身体不好,儿子在外地打工,家里经济紧巴巴的。她一咬牙,拎上围裙就过去了。
带头的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,叫安东(化名),一副老练的模样,自称是施工队的会计兼项目主管,话说得圆滑周到。他一边翻着施工图纸,一边对陈婶笑着说:“我们队里伙食这块就交给你了,放心,绝不会亏了你。工资按月结,一天150块,干完一结总账。”
陈婶虽不识多少字,但做人一向实诚。她点点头,说了声“好”。从那天起,她就每天五点起床,烧火做饭,洗碗擦桌,忙得脚打后脑勺。工地上的小伙子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吃得多,还挑嘴。陈婶手艺好,烧的红烧肉、玉米饼子、白菜炖豆腐,连外地来的工人都夸她“烧得像家里一样”。
日子一晃就过去了近五个月。
欠条的背后,是信任的错付
到了2019年9月底,工地差不多完工了。其他工人都陆续拿到了工钱,背起包走人了。陈婶去找安东结账,对方笑嘻嘻地说:“陈姐,咱这边账上资金还在走流程,我先给你写个欠条,放心,不差你一分。”
说着,他拿出一张纸,写下“欠陈某某工资共计17189元,2019年9月27日”,签上了名字,还按了红手印。
陈婶心里其实有点不踏实,但看着对方一脸正经,嘴上说得漂亮:“最迟国庆节前给你打过来。”
她点点头,回家等消息。
可这一等,就是五年。
刚开始,安东还回信息,说“资金没到位”“领导不在”“明天一定打钱”这类的官话。后来干脆不接电话,不回微信,像人间蒸发了一样。
2020年,陈婶又打了一年,见人就说起这事。别人劝她:“你都一把年纪了,那人明显就是耍赖!这年头做事没合同没保障,你这欠条说不定根本不算数。”
可陈婶咬着牙说:“五千块钱,咱不是要命,是要个理。”
言语交锋:一次次软硬兼施,一次次失望
陈婶不是那种闹事的性子,但人一到绝境,也学会了倔强。
她试着托熟人找安东的电话,几经周折终于打通一次。电话那头,安东的声音比以前多了几分不耐烦:
“陈姐,你那点工资我怎么可能不还?我这不是资金卡着呢吗?你再等一等。”
陈婶急了:“你当时不是说十月前就打给我吗?现在都两年了!”
安东语气一变:“你别逼人太紧,我都说了会给,非得这样咄咄逼人吗?”
通话戛然而止。陈婶拿着电话,站在炕头上半天没动。
后来,安东终于转了12189元,还剩下的五千却怎么也不再提了。
2021年、2022年,陈婶先后打了几十个电话,留了无数条微信语音。到最后,对方干脆彻底拉黑。
她也尝试找过镇上的调解委员会,可那边人手有限,调解了两次,对方没来,也不了了之。
“我年纪大了,不会用智能手机,不懂起诉流程,就差没去公安局跪下了。” 陈婶一边说一边红着眼圈,“这五千块,对你可能是个手机,对我来说是我两个月的辛苦钱!”
法律援助介入:讼状元的力量
到了2024年春天,陈婶的外甥在微信上刷到“讼状元”这个法律服务平台。他说:“舅妈,不如试试找他们。你自己搞不定,就让专业的来。”
陈婶半信半疑,但也没别的法子了,便联系了讼状元的法务人员。
起初,她只说了几句,“我有个欠条,钱没要回来,找了几年了。”那头的法务人员却非常认真,详细问了时间、金额、转账凭证、微信聊天记录,甚至还引导她怎么拍照、怎么上传。
听完整个案情,法务人员非常严肃地对她说:
“您好,欠款人承认与您的债务事实,之前还款12189元已经证实其对债务的认可,剩下的5000元是实打实的欠款,不是你空口白话。欠款人不是没钱,而是在选择性解决问题。您不用再委曲求全了,我们会依法施压。”
接下来,讼状元联系了安东。
电话那头的安东,明显变了腔调。他一开始还是那套说辞:“我最近资金紧张,我不是不还,是暂时没周转开……”
但法务人员语气冷静而坚定:
“安先生,您要清楚,拒不履行债务属于严重的违约行为。如果我们走起诉流程,法院可以依法判决强制执行,到时您面临的可不止是五千元这么简单,还有诉讼费、律师费、执行措施。冻结账户、限制高消费,甚至纳入失信名单,这些后果您想好了吗?”
对方一时沉默了。
法务人员继续说道:“我们不是来跟您吵架的,我们尊重法律,但也希望您配合法律。给您最后一个机会,请在收到函件之后三日内回复,否则讼状元将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。”
第二天,讼状元通过官方渠道向安东发送了一份正式的催告函,盖有公章,内容正式严谨,直接送达他的邮箱和微信。后台数据显示,安东在收到的半小时内就阅读了。
第三天傍晚,陈婶的手机响了。
是安东。
电话那头,他声音颤抖:“陈姐,我错了……我马上转钱,只求你们别真起诉我。我也不是不想还,这几年……实在是太多债了。”
陈婶没多说,只丢了一句:“你早干嘛去了?”
两个小时后,陈婶收到了5000元的到账提醒。
她眼眶一下红了,但嘴角终于泛起笑。
尾声:别让信任变成了伤人刀
这场长达五年的讨薪之路,终于画上了句号。
在此之前,陈婶每每说起这事,总有人笑她:“你这人就是太好说话了。”但现在,更多人敬佩地说:“看吧,讲道理不怕没人管!”
讼状元的介入不仅仅是帮她追回了钱,更是给她撑起了一把“法律的伞”。
她感慨地说:“我这辈子做饭不少,求人也不少,但从没想过,最后还得靠法律帮我出头。”
从此之后,陈婶见了邻里,总会多说一句:“现在不是过去了,有事你就去找法务去!别吃哑巴亏,法律也能听见咱老百姓的声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