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万欠款险成“死账”!讼状元用微信证据击溃“人死账消”谬论
999+
2025-04-21
讼状元法律咨询
在河北石家庄的梅花镇,有个远近闻名的毛毡布加工厂老板,叫周国良,人称“周老板”。周老板为人老实厚道,做事讲信用,这些年靠着一手扎实的手艺和一份硬气的脾气,把自家的毛毡厂一步步办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产业,带着村里不少人一起干活、吃饭。
这事儿得从2022年说起。
那年年初,周老板在一个行业微信群里认识了做胶水生意的苏卫东,这苏卫东是本地人,跑业务也很勤快,说话倒是挺有一套的。两人一来二去就成了合作伙伴——周老板做毛毡,苏卫东提供粘合用的工业胶。
“胶水你这边发来,我试过不错,我就多用些。咱们彼此互信,货款先挂账,年底结清,行不?”苏卫东当初这么跟周老板说。
周老板也不是那种磨磨唧唧的人,觉得苏这人做事利索,就点头答应了:“行,人要是讲理,账就好算。”
从2022年到2024年,两家来往不断,周老板多次从苏卫东手里买胶水,而苏卫东也时不时从周老板那边拉毛毡布走货。双方都是通过微信转账、语音确认,信得过对方,所以没有正式立借条。
账一来一去,到了2024年年初,周老板手里的账本上记着:苏卫东夫妻两人总共欠自己80614元。
这本来也不是啥大事。可偏偏,2024年春节前,苏卫东突然因病去世了。
消息传来时,周老板还在装车发货。他在微信群里看到这条讣告,手里的活儿“咣当”一声掉在地上。人死为大,他立马放下手头的活,托人送了份礼,也去吊了唁。
可吊唁回来没几天,他心里开始嘀咕了:“账还没结完啊,这下咋办?”
这账得有人认啊。
于是,他硬着头皮找上了苏卫东的老婆——武小盼。
“找不着账本,不认!”
2024年2月初的一个下午,周老板骑着三轮车,顶着风雪到了屯头村武家门口。
“嫂子,我来不是找你麻烦的,我就是把之前苏哥欠我那点账算清楚,我这也不是空口说的,我微信转账记录都有……”
武小盼穿着黑棉袄,站在院门口,眼神闪躲:
“哎呀周哥你听我说,这事我真不清楚。他做生意那点事我哪掺和过?账本我也找不到了,手机我也打不开。你让我拿啥给你结账啊?”
周老板脸一沉,“我不是外人,我这是来对账的,不是讹你钱。你看——”他拿出手机,点开微信,“2022年12月7号,21400元;2023年1月17号,20000元;2023年4月23号,20000元;2023年4月28号,14000元。你自己看,这些不是我说的,是微信能查的。”
武小盼嘴一歪,叹口气:“我承认你转过账,可是你们生意上还有来回货、折账、调货……那事儿太多了,我搞不清。苏卫东的事,他走了,天都塌了,我这女人一个人带俩娃,我哪还有心思搞这些。”
话说到这份儿上,周老板气也不是,恼也不是。
可这事他能放吗?
“嫂子,做人讲个理,这不是你一个人撑日子的理由把账赖了。”
可武小盼就是一副“赖到底”的态度:“你有借条吗?你有他签名吗?微信转账,那是你们自己之间的事儿,不见得就是欠账。”
周老板气得嘴唇发白,低吼一声:“行!你要这么讲,那我也不客气了,我去找人评理去!”
武小盼抱着胳膊,冷哼一声:“那你就去找吧,我也不怕你。”
法务介入,火线博弈
这时候,周老板想起了他在朋友那里听说过的一个专业法律平台,叫做“讼状元”。他连夜拨通了热线,把所有转账记录、微信聊天截图、录音材料一股脑发过去。
“法务人员”接手后,很快进行了详细梳理,并作出判断:“您好,经我们核实,您提供的证据材料完整,尤其是微信转账明细和语音聊天,这些已经能够初步佐证债权关系的存在。我们随即联系欠款人沟通。”
过了两天,法务人员给周老板回话了:“我们跟欠款人通话时,她虽然嘴上推脱,说记不得账,但最终还是承认了和您之间存在经济往来。她是想耍赖,但我们把话挑明了。”
“她知道我们不是闹着玩的,已经感受到法律压力,但她目前提出的还款方案非常不合理。”
“我们经验告诉我们:必须把时间卡死。给她72小时,这是最后期限。如果她真心想协商,那就得拿出点诚意来,哪怕先还一部分。”
周老板听得眼睛泛红,连连点头:“对对对,这次我得把脸撑住。”
于是,“讼状元”的法务人员果断出手,按照法律程序起草了一份律师函,带有公章、严谨措辞,直接送达武小盼。
武小盼看了律师函,脸色当场变了——
她没想到,周老板真把这事动了真格的。再也不是以前那种乡里乡亲嘴仗说说而已。这次真要进了法院,新闻曝光、信用受损,连自己孩子将来读书工作都会受影响。
她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了一整天,晚上才硬着头皮拨通法务人员的电话,语气变得软了很多:
“我……不是不还,我是真的一时手头紧,等我把房子押了行不行?可不可以不要起诉,咱调解行吗?”
法务人员冷静答复:“我们看的是诚意。72小时内,必须有行动,否则程序不变。”
武小盼沉默片刻,说了句:“我明天上午打钱。”
结尾:账清人安,理直气壮
2024年8月初,周老板的手机响了。
“叮——微信到账80614元。”
他愣了好几秒,才反应过来,一屁股坐在了小厂办公室的转椅上,长长吐出一口气。
他抬头看看墙上的那张日历,上面写着几个字:
“做人讲理,账要明白。”
这一路讨债,周老板没靠拳头、没靠威胁,靠的是证据,是道理,更是对法律的信任。他感慨道:“有时候啊,不是你不讲情分,而是你再讲情分,人家就真不当你回事了。”
“多亏了‘讼状元’,要不这钱,我这一辈子可能都拿不回来。”
如今,毛毡厂照常运转,厂房门口挂着一条横幅:“货出手有凭证,账来回有记录。”
周老板更是逢人便说一句:“人活着,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理儿。该你的一分不能少,不该你的,咱也不多拿。”
*本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